6月22日,湖北大学计算机学院“数智非遗,‘施’展宏图”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女儿城非遗传承展演基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团队通过与非遗代表传承人和基地负责人李毅深度对话,系统梳理了当今非遗传承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探讨了计算机专业赋能非遗创新传承的可行路径。
“因收入微薄,不少非遗项目面临着后继无人甚至失传的窘境。”李毅向调研团队坦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近年来,女儿城非遗传承展演基地以“活态传承”为目标,构建起“代表性传承人领航、青年传习者攻坚、青少年储备”的三级人才梯队。基地不仅主动引进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驻场授艺,更创新打造开放式传承平台,吸引年轻传习者、民间艺人前来交流学习,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

青年传习者李光明在访谈中表示:“展演基地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传承人对后生们倾囊相授,只要有热爱就能前来学习,不论门槛。”据介绍,基地通过“非遗六进”项目联动高校、社区,开展公益展演与技能培训,让非遗扎根基层的同时,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文化火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传承生态。

面对非遗保护传承的现代化命题,李毅提出了“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核心理念。他以皮影戏为例强调:“材质上必须坚持使用牛皮的传统,可以在造型、色彩上创新,其中核心唱腔、服饰也不能变。”川剧《白蛇传》可叠加上变脸特技和灯光艺术,但主干剧情不变。对于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建议运用计算机专业优势进行数字化采集,通过三维建模、动作捕捉等技术完整记录非遗技艺,建立标准化数据库,为后续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面对非遗保护传承的现代化命题,李毅提出了“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核心理念。他以皮影戏为例强调:“材质上必须坚持使用牛皮的传统,可以在造型、色彩上创新,其中核心唱腔、服饰也不能变。”川剧《白蛇传》可叠加上变脸特技和灯光艺术,但主干剧情不变。对于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建议运用计算机专业优势进行数字化采集,通过三维建模、动作捕捉等技术完整记录非遗技艺,建立标准化数据库,为后续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原文链接: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4187033/3771845/0?w=1750902903535&uik=hEBDc6ht&share_plat=wechat&sec=12940a1e&contentType=5&historyback=1